胡中惠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胡中惠这个女人一直争议不断,曾在文人墨客中悲叹一时,但至今下落成谜-古谜奇谈

胡中惠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

众所周知,清朝有四大疑案,其一便是“顺治出家”,但出家的真实原因众说纷纭,不得而知。据传闻是为了董鄂妃的去世,而一谈到董妃自然就会联想到那个秦淮河畔一笑嫣然的董小苑了。这么多年来你猜我想,谁也下不了最后的结论。但大体上分成两种说法:一是、小宛即为董鄂妃,但是是被劫持进入清宫的。二是、小苑就死在了她的家中。
但是,董小宛和董鄂妃根本不是同一人已经随着考察研究成为事实了,孟森考察董小苑的结论也已经成功发表。但是,人们对于董小苑的死不能忘怀,总是议论纷纷,而能真正透过重重迷雾,直追董小苑之死的秘密,在于吴梅村的一首小谒。

清朝的文字狱可不是闹着玩的,许许多多的文人作者都曾为董小苑著书立传过,但是,没有人敢真正写明其死因,但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从梅村老人的诗中知道些什么。他的诗原有十首,正是两掌之数,然而,年代较久,现存八首,版本各异。其中,前七首主要论述明末之事,第八首方叙清宫逸事。
那么,这组诗为什么会被时人赞为纪念小苑之诗,又为什么仅有八首流传呢?
个人认为,只有八首诗得以流传的原因是梅村老人怕触了霉头,惹来不必要的灾祸,并将另外两首给删掉了。

但是,他为表明初衷,偷偷地将其中一首编在了诗集《古意》之中,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有一丝机会去发现端倪。
一:
争传娶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
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哪得恨长门?
二:
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
可怜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三:
从猎陈仓怯马蹄,玉鞍扶上却西东。
一经辇道生秋草,说著长杨路总迷。
四:
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
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 ...

《古意》中用了很多典故,比如:金谷园和上阳城。我们知道,金谷园是晋时大富豪石崇的庄园,但此人肆财炫富,又加上,赵王偏爱他的宠妾绿珠,绿珠不从,跳楼寻死,却顺带把石崇的家产也给跳没了——其后石崇被查抄家产,一夜之间身无分文。另外,唐代诗人如元稹、白居易都写过有关上阳的诗。
上阳乃是唐时洛阳行宫,而这些诗中大多描述了官家强征宫人但宫人孤苦老死、无依无靠的悲惨遭遇。根据孟森先生的考证,梅村之诗当指废后。
但是,个人认为,这个结论对于前五首来讲可能是正确的,但对于这首诗而言怕是穿凿附会了。原因就是,废后之姓氏博尔济吉特氏乃蒙古贵族,她又是孝庄的侄女儿,嫁给了世祖,那可是门当户对、名正言顺。而以“花”来称谓上阳宫的宫女,那是因为朝廷征调她们的名义便是“花鸟使”。这和废后根本没有可比性,当然,就不能指代废后了。

至于最后一首诗,描述小苑是符合、中矩的。昔日虞山先生用黄金三千两为董小苑赎身,继而,受到冒家的喜爱。在福临登基七、八年后的样子,他迷上了看剧。于是,全国掀起了看剧热潮,乐家戏子可谓供不应求。由于,北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遂派遣专人到江南去征调乐户,董小宛早有声名,也被带去北京城,进入了清宫。
但是,她并未成为嫔妃,只是以一个伶人的身份老死京城,葬送了她的花容月貌。这自然就合理地解释了吴诗,亦知影梅庵之墓乃是冒襄为董小苑而修筑的假墓了。冒襄为了躲避祸乱,在影梅庵为小宛造了一座假墓,又写下了《影梅庵忆语》,这篇文章可谓是专指小宛了:
“亡妾董氏,原名白,字小宛,复字青莲。籍秦淮,徙吴门。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但见余妇茕茕粥粥,视左右手罔措也... ...”

因为,彼时淮河名妓都名花有主,抑或出世证道了:秦淮八艳之首独归钱谦益,顾横波倾心于龚鼎孳; 张宛仙逃难到了杭州,也有达官贵人收留;李香君和卞玉京看破红尘,嫁了青灯古佛,成了出家之人。唯有董小宛,虽然嫁给了冒襄,但他乃前朝遗民,又拒不为官,清廷恨她要死,此次征调戏人,自然点到了小苑。
不去,可重蹈绿珠之辙,为了冒家,为了冒襄,董小苑被迫入京。
诸位如有意观察,可发现,吴梅村和冒襄的诗中都有“针神”之典故。这个典故来自于丽人薛夜来。薛夜来泪眼婆娑,无奈入宫成为了魏文帝的宠妃。佛陀更以“爱别离”为人间之苦,就像影梅庵中离人的悲剧宿命,可见,冒、董二人忍受了多少生离之苦。

七夕正逢,那些甜甜蜜蜜的情侣们,可知梅村有一首《七夕感事》:
“天上人间总玉京,今年牛女倍分明。
画图红粉深宫恨,砧杵金闺瘴海情。
南国绿珠辞故主,北邙黄鸟送倾城。
凭君试问雕陵鹊,一种银河风浪生。”
引用了古代诗歌《黄鸟》,它来自《诗经》,主要表达了对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愤懑和控诉。此诗与《古意》意境相连,都暗喻达官权贵棒打鸳鸯,促成了生离死别,致使南方名姝成为北邙亡女。

这可能也是老吴回忆起了当年顺治征调乐匠并强行带走小苑的事情,因为,老吴在信中也表达了对挚友冒襄夫妻离散之遭遇的同情。那么,为什么冒辟疆要在小宛“死后”十几年再请吴梅村写这组诗呢?个人猜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则是为了避难。冒襄写了《影梅庵忆语》,并筑了墓。《影梅庵忆语》是用一种谶语、梦呓般的笔调追忆了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全过程,却对董小苑的死写得朦胧异常。对于清廷的蛮不讲理,他一介文人也是无可奈何,但是,心中依然有着让这段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意愿。
第二、他也是为了给董小苑正名,不能让她白白牺牲。后来顺治死了,风声渐去,他不仅邀请了吴梅村为小宛作诗传,还请来许多诗人好友为小苑吊唁。许多诗都把小宛比作了昭君,指喻了小苑北上落入满清外族之手。可是,随着文字狱的荼毒,这些载满离别之苦恨的诗都佚失了。
第三、吴梅村和冒襄有着相似的经历,更加的感同身受。吴梅村在北京时,其姬妾也被满洲贵族肆意凌辱,但是,他也无可奈何,所以,痛快地答应了冒之邀请,并在诗中留下线索,等待有心人去发掘。吴梅村本人亦是清初文坛之首,声名威望很高,冒襄也不忍自己这段扎心往事就此埋没。

但可惜的是,皇权更迭,思想控制越来越严密,老吴的诗是重点整治对象,冒襄编的《同人集》也是如此,加上,史官也不敢记载这些不堪往事,于是,便成了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疑案。现如今,我们也只能从零星的资料中窥见一二,更多的便付为百姓饭前酒后的谈笑了。

上一篇:胡中惠这个周末想怎么过?——那就来东风本田友芝友三店周年庆观影答谢会吧!-东风本田友芝友 下一篇:杨幂男人装高清图片【骄傲】个旧的“小狼崽”又在北京夺冠了-微语个旧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